焚烧炉点火启动阶段关键参数控制研究
焚烧炉作为垃圾焚烧发电、危险废物处理等领域的核心设备,其点火启动阶段的参数控制直接关系到设备安全、运行效率及污染物排放达标性。根据行业实践与技术规范,焚烧炉点火启动需围绕温度、压力、氧量、风量及燃料供给五大核心参数构建动态调控体系,结合设备类型与燃料特性实现精准启动。本文从参数控制逻辑、技术要求及典型案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温度控制:从冷态到热态的阶梯式升温
1.1 初始升温速率限制
焚烧炉启动初期需严格控制升温速率,以防止热应力对炉体结构造成损伤。根据《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及设备制造商技术要求,炉膛温度在400℃以下时,升温速率应≤100℃/h;400℃以上时,升温速率需进一步降至≤80℃/h。例如,某800吨/日垃圾焚烧炉项目采用分段升温策略:
- 0-400℃阶段:通过辅助燃烧器以50℃/h速率加热,确保炉膛均匀受热;
- 400-850℃阶段:切换至主燃烧器,以60℃/h速率升温,同步启动一次风机提供流化风;
- 850℃以上阶段:投入垃圾后,通过调节燃料量与风量维持温度稳定。
1.2 关键温度节点控制
- 500-600℃:循环流化床焚烧炉需在此温度区间投入床料(如石英砂),通过鼓泡流态化实现均匀加热;
- 850℃:生活垃圾焚烧炉必须在此温度下投入垃圾,并确保烟气在炉膛内停留≥2秒,以实现二噁英的完全分解;
- 1000℃:危险废物回转窑焚烧炉需维持此温度以彻底破坏有机污染物,同时避免灰渣熔融结焦。
1.3 温度场均匀性保障
通过分布式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炉膛各区域温度,结合流化风量调整消除局部超温。例如,某项目在炉膛四角布置热电偶,当某区域温度偏差超过±50℃时,自动调节对应风帽风量,确保温度场均匀性。
二、压力控制:负压运行与膨胀补偿
2.1 炉膛负压维持
焚烧炉启动阶段需保持炉膛负压-50至-30Pa,以防止可燃气体外泄。负压控制通过调节引风机转速实现,同时需监测看火门、人孔门等密封性。某项目案例显示,负压波动超过±20Pa时,需立即检查风门挡板及炉墙密封性。
2.2 汽包压力管理
对于余热锅炉型焚烧炉,汽包压力控制需遵循“缓慢升压、均匀受热”原则:
- 升压速率:≤0.0294-0.049MPa/min,防止汽包壁温差超限(≤50℃);
- 膨胀补偿:通过水冷壁下联箱定期排污,消除局部受热不均导致的膨胀卡涩;
- 安全阀校验:启动前需对安全阀进行试动作,确保其在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可靠开启。
2.3 风烟系统压力平衡
一次风机与引风机需实现压力联动控制:
- 一次风压:根据床料高度调整,确保流化质量(通常为6.5-9.0kPa);
- 二次风压:从一次风出口引出,用于补充燃烧氧量,压力需高于炉膛负压以避免倒灌;
- 烟气再循环:通过引回150℃低温烟气降低燃烧强度,同时为SNCR脱硝提供反应环境。
三、氧量控制:燃烧效率与污染物减排的平衡
3.1 出口氧量设定
根据GB18485-2014要求,焚烧炉出口烟气氧含量需控制在6%-12%之间:
- 低氧工况(O₂<6%):易导致CO超标(>100ppm)及二噁英再合成;
- 高氧工况(O₂>12%):会增加NOx生成量(每增加1%氧量,NOx浓度上升10-15%),同时降低锅炉效率。
3.2 动态氧量调节
通过调节燃尽炉排下空气流量实现氧量闭环控制:
- 垃圾热值波动:当入炉垃圾热值降低时,需增加一次风量(同时减少二次风量)以维持燃烧强度;
- 负荷变化:增负荷时优先提高风量,再增加燃料量;减负荷时则相反,避免燃烧不稳定。
3.3 氧量监测冗余设计
采用激光氧量分析仪与电化学传感器双冗余配置,确保数据可靠性。某项目案例显示,氧量测量偏差超过±0.5%时,DCS系统自动切换至备用传感器并触发报警。
四、风量控制:流化质量与燃烧优化的核心
4.1 一次风量计算
根据床料特性及流化状态确定最小流化风量:
- 经验公式:Q₁=K×A×(ρₛ-ρ₉)×g
(Q₁:一次风量;K:经验系数;A:布风板面积;ρₛ:床料密度;ρ₉:气体密度;g:重力加速度)
- 调整策略:通过变频器调节一次风机转速,实现风量与负荷的线性匹配。
4.2 二次风量优化
二次风从一次风出口引出,通过前拱喉部喷入炉膛,其作用包括:
- 补充氧量:在含氧量过低时提供额外氧气;
- 强化扰动:通过高速喷射形成湍流,延长烟气停留时间;
- 温度调节:通过调整喷入位置降低局部高温,抑制NOx生成。
4.3 风量分配案例
某循环流化床焚烧炉项目采用“三区配风”策略:
- 密相区:一次风占比60%,确保床料流化;
- 稀相区:二次风占比30%,强化燃烧效率;
- 燃尽区:三次风占比10%,降低飞灰含碳量。
五、燃料供给控制:从辅助燃料到垃圾的平稳过渡
5.1 辅助燃料选择
启动阶段通常使用天然气、柴油或生物质颗粒作为辅助燃料:
- 天然气:燃烧效率高(≥95%),但需配置专用燃烧器;
- 柴油:热值高(42MJ/kg),但需解决雾化及积碳问题;
- 生物质:成本低,但需控制水分含量(<20%)以避免燃烧波动。
5.2 垃圾投入策略
- 温度条件:炉膛中上部平均温度≥850℃时方可投入垃圾;
- 给料速度:初始投入量≤额定量的30%,每30分钟递增10%,直至稳定运行;
- 粒度控制:垃圾经贮坑发酵后,粒度控制在50-200mm,避免大块堵塞炉排。
5.3 燃料切换案例
某项目采用“油-气-垃圾”三阶段切换方案:
- 0-2小时:使用柴油燃烧器升温至500℃;
- 2-4小时:切换至天然气燃烧器,升温至850℃;
- 4小时后:逐步投入垃圾,同时减少天然气用量,最终实现全垃圾燃烧。
六、案例分析:某800吨/日垃圾焚烧炉启动优化
6.1 初始条件
- 设备类型:循环流化床焚烧炉;
- 燃料特性:生活垃圾(热值5200kJ/kg,含水率45%);
- 启动目标:4小时内达到额定负荷(800t/d)。
6.2 参数控制策略
- 温度控制:采用分段升温曲线,850℃后投入垃圾,通过调节一次风温度(200℃)缩短干燥时间;
- 压力控制:维持炉膛负压-40Pa,汽包升压速率0.035MPa/min;
- 氧量控制:出口氧量设定为8%,通过调节燃尽炉排风量实现动态平衡;
- 风量控制:一次风量108000Nm³/h,二次风量从一次风出口引出,配比为7:3;
- 燃料供给:初始使用天然气升温,垃圾投入后逐步减少天然气用量,最终实现全垃圾燃烧。
6.3 实施效果
- 启动时间:3.5小时达到额定负荷,较原方案缩短0.5小时;
- 燃烧效率:飞灰含碳量从3.5%降至2.1%;
- 污染物排放:NOx浓度从200mg/m³降至150mg/m³,二噁英排放<0.1ng-TEQ/m³。
七、结论与展望
焚烧炉点火启动阶段的参数控制需以“安全、高效、环保”为目标,通过温度、压力、氧量、风量及燃料供给的协同调控,实现从冷态到热态的平稳过渡。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焚烧炉启动过程将实现更精准的预测性控制。例如,某研发项目已构建炉膛结焦预测模型,可提前72小时预警结焦风险,为行业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通过技术迭代与管理优化,焚烧炉启动阶段的运行可靠性将进一步提升,为垃圾焚烧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