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炉装备及技术的研发创新与销售

严格按照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定制生产

新闻中心

焚烧炉余热用于区域供暖的技术方案

  • 浏览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5-07-03

焚烧炉余热用于区域供暖的技术方案与实践路径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焚烧炉余热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城市能源系统低碳化的重要突破口。我国首个垃圾焚烧电厂余热梯级利用居民供暖项目在天津东丽区的成功实践,验证了该技术路径的经济性与环境效益。本文结合天津项目、华能北京热电厂燃机余热利用等典型案例,系统解析焚烧炉余热供暖的技术体系、工程实施要点及产业协同模式。

一、技术原理与系统架构

焚烧炉余热供暖的核心是通过热交换技术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或循环水中的热能转化为供暖介质(热水或蒸汽),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其技术架构包含三大核心模块:

  1. 余热捕获模块
    采用耐腐蚀合金材料构建的余热锅炉或换热器,直接接触焚烧炉排出的850-1000℃高温烟气。天津项目通过三级换热系统实现热能深度提取:一级换热器回收主蒸汽余热,二级换热器捕获循环水显热,三级透平热泵机组提取低温废热,系统能效比达5.9,较传统单级换热效率提升300%。

  2. 热能传输模块
    针对供暖半径差异采用差异化传输方案:

    • 短距离供暖(≤5公里):采用高温热水(110-130℃)直供,通过聚氨酯保温管道输送,热损失率控制在3%/公里以内。天津项目铺设12公里DN800主管网,年输送热能1.2×10^6 GJ。
    • 长距离供暖(5-20公里):采用蒸汽-热水换热站中继模式,在华能北京热电厂项目中,通过12台大型热泵机组将燃机烟气余热转化为85℃热水,经二级换热站调温后接入市政热网,供热半径扩展至15公里。
  3. 智能调控模块
    部署物联网感知系统实时监测供热管网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结合AI算法动态优化热源分配。天津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供热系统模型,实现边角户供热温差从±8℃缩小至±2℃,用户投诉率下降75.6%。

二、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1. 耐腐蚀材料研发
    针对垃圾焚烧烟气中HCl、SO₂等腐蚀性物质,开发镍基合金涂层技术,使换热器使用寿命从3年延长至8年。华能北京热电厂采用钛合金板式换热器,在烟气酸露点以下(120-140℃)仍保持0.05mm/年的超低腐蚀速率。

  2. 梯级利用工艺优化
    天津项目创新采用"主蒸汽-循环水-废热"三级利用体系:

    • 一级利用:主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后,背压蒸汽(0.8MPa,170℃)直接供工业用户使用。
    • 二级利用:循环水通过溴化锂热泵机组升温至95℃,供给商业综合体。
    • 三级利用:废热通过透平热泵提取,生产60℃生活热水,满足居民采暖需求。
      该模式使单位垃圾发电量提升15%,供热成本降低40%。
  3. 多能互补系统集成
    华能北京热电厂构建"燃机余热+垃圾焚烧余热+地热能"三源协同供热网络,通过储热罐调节日间负荷波动,非采暖季将余热用于区域工业蒸汽供应,系统年利用小时数突破7000小时,较单一热源模式提升230%。

三、工程实施要点与经济性分析

  1. 选址与管网规划
    供热半径应控制在15公里以内,优先选择热负荷密度≥50MW/km²的区域。天津项目选址于东丽区工业园与居住区交汇处,周边3公里范围内集中了42个居民社区和17家工业企业,管网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4.2年。

  2. 设备选型与配置

    • 余热锅炉:采用立式自然循环结构,配备声波清灰装置,减少受热面积灰,维持92%以上的传热效率。
    • 热泵机组:选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COP值达1.8,较电驱动热泵节能35%。
    • 智能阀门:部署电动调节阀与平衡阀,实现分时段精准控温,天津项目通过该技术使末端温差控制在±1.5℃内。
  3. 经济性评估
    以天津项目为例:

    • 投资成本:12公里管网建设投资2.3亿元,单位长度造价1917万元/公里;供热首站设备投资0.8亿元,单位供热能力投资320元/㎡。
    • 运营收益:每个采暖季替代天然气3000万立方米,节约燃料成本1.2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3万吨,获得碳交易收益466万元。
    • 投资回收期:项目内部收益率(IRR)达12.7%,动态回收期6.8年,较燃气锅炉供暖模式缩短3.2年。

四、政策协同与产业生态构建

  1. 标准体系完善
    需制定《焚烧炉余热供暖技术规范》,明确:

    • 余热品质分级标准(一级≥150℃,二级90-150℃,三级≤90℃)
    • 管网设计压力等级(热水管网≤2.5MPa,蒸汽管网≤4.0MPa)
    • 排放限值(NOx≤50mg/m³,颗粒物≤10mg/m³)
  2. 市场机制创新
    推行"热能消费券"制度,对采用余热供暖的居民给予0.15元/kWh的补贴;建立跨区域热能交易平台,允许焚烧厂与周边城市签订长期供热协议,天津项目已与滨海新区达成20年供热合作框架。

  3. 产业协同模式
    光大宁波公司探索"静脉产业园+热电联产"模式,将园区内危废焚烧、污泥干化等工艺产生的余热统一收集,通过管网供给周边印染、制药企业,实现年供蒸汽120万吨,替代标准煤10.8万吨。

五、未来展望:从单一供暖到综合能源服务

随着数字孪生、氢能储能等技术的融合,焚烧炉余热利用将向三个维度升级:

  1. 时空拓展:通过相变材料储热技术实现跨季节储热,解决供暖季与非采暖季热能供需失衡问题。
  2. 功能延伸:结合分布式光伏、地源热泵构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天津项目二期规划增加20MW制冷能力,满足夏季空调负荷需求。
  3. 价值深化:开发余热驱动的电解水制氢装置,每吨垃圾可产氢12Nm³,为氢能重卡提供绿色燃料,形成"垃圾-电力-热力-氢能"的闭环产业链。

结语:焚烧炉余热供暖技术已突破工程化瓶颈,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其价值不仅在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更在于重构城市能源代谢体系。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该技术将成为构建零碳社区、实现城市能源系统深度脱碳的关键支撑。

本文网址: https://www.sdsongrong.com/news/166.html
找不到任何内容